在全球化的帶動下,世界已經變得越來越靠近。每天早上我們吃的麵包,麵粉原料可能來自美國;奇異果可能來自紐西蘭。穿著泰國製的運動鞋,搭乘來自捷克的公車。打開電腦,肯亞、印尼、日本、巴西的新聞接踵而來;電視更是無遠弗屆提供五花八門的節目。世界就在我們的眼前,生活裡衣食住行育樂,全都和世界相連結。
台灣自有資源有限,人口密度高,進口物品的趨勢,越來越普遍。就連石油、煤礦、天然氣、核能,這些能源也有97%來自國外﹗身為年輕的一代,對於台灣的過去來不及參與,但是對台灣的未來卻少不了少年人的聲音。
全球化使得大企業市場佔有率越來越強,當絕大部分國家都買得到可口可樂、麥當勞、耐吉運動鞋、豐田汽車,很多人開始反省:這是好的嗎?因此,在相對全球化的一方,就產生了「在地化」的論點。
台灣有什麼呢?我們可以產生在地化的元素在哪裡?我們該如何與眾不同?大家開始找我們自己的出路了﹗
尋找在地化是一種趨勢。台灣雖然是小島,但農業得天獨厚,氣候溫和,雨水豐沛,四季水果蔬菜,香甜多汁,種類眾多。在小小的土地上,卻拔起4000公尺的高山;四周環海,台澎金馬各有風貌。族群多元,社區凝聚,文化豐富,科技進步。這樣的台灣特色,值得向外國推薦,吸引觀光,發展產業。
年輕人認識台灣,從身邊做起。把自己的體驗,深深思索:我們還能怎樣做,使台灣變得更好?當個人有所體會,付出關懷,心得會增加,自己也就成長了。台灣的教育,近幾年朝向多元方向,不再是死讀課本教材就好,而是創造性思考,連結時代的脈動。當我看到電影「練習曲」,年輕人騎腳踏車環島,接觸台灣人情土地;又看到有大學生不花一分錢,環島一周,勇於接觸陌生人,相信台灣好心人士很多,會伸出助人之手。我想年輕的生命就在勇於創造,接受挑戰,產生信心。
世界並不全然美好,但是我們也要學習承擔:相信別人能走過來,自己也一定做得到。如果自己做不好,就要學習和別人合作,產生一加一大於一的力量。人和人之間要合作,社群和社群也要合作。最近20年,台灣開始重視原住民、身心障礙者、老人、小孩、婦女、勞工、新移民等的社會福利和人權待遇。有能力的人,不斷提供資源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民間社團組織發揮非營利的精神,共同呈獻公益的力量,彰顯台灣攜手共度難關的真心。
年輕人要有樂觀的心情,對自己有信心。走訪他國,接觸不同的文化洗禮,學習尊重別人的思考和做事情的方法。我們要鼓勵年輕人多多和國際友人接觸,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人很多,地球有65億人口,有緣能相聚,真要感激有好因緣。接觸的管道,由年輕人最擅長的網路系統、旅遊、參加國際研討會、打工、求學,都是很好的方式。我在美國唸書時,在圖書館打工,我的老闆不會盯我工作有沒有摸魚,他只要看我的績效,就知道我有沒有認真工作。週末時,經常邀大家去海邊公園烤肉、打排球,吃的東西非常簡單,主要就是聯誼玩耍。工作時努力工作,休閒時就真正休閒。老美很注重私人時間和空間,沒有先約定,不要隨便跑去別人家。
交流,就是從語言開始。為了和國際友人溝通,年輕人要加強自己的語言能力。語言不是只有英文,能說日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都是很棒的。今年,「公民監督國會聯盟」組團去香港拜會立法會,他們的官方語言只有廣東話和英文,我們聽不懂廣東話,只好聽從耳機傳來的英文翻譯,才能瞭解他們說什麼。有一次去韓國,同團有一位女生聽得懂韓國話,而她卻是第一次到韓國,打聽之下,原來她是看韓劇學來的,令人佩服。同樣在看韓劇,用心的人就會有多一重的收穫。
在國際關心的事物上,年輕人要多做功課。近幾年在國際議題上,抗暖化、生物多樣性、永續發展、性別主流化、人口販運、和平非戰……,都受到特別的討論。台灣有些工作推動的不錯,有些還需要加強。年輕人如果有興趣,可以找一個項目,深入研究,未來國際交流才會有深入的討論空間。不論個人的興趣是什麼,在國際上都可以找到同好。互相切磋,彼此勉勵,也可以拉近國家的界線,使地球村的概念得以成形。全球性的思考,草根性的行動,都是提醒年輕人,要腳踏實地,從根做起,在地耕耘,全球連結。
現在打基礎,為明天做準備,未來才會有高品質的生活。每一個階段都有不同的任務,只有做好準備,當挑戰來臨,我們才可迎上前去。以前的道路,前輩已付出努力,未來就要交棒給年輕人了﹗認同台灣,肯定台灣,當國際互動時,才不會讓自己淹沒在巨大的洪流裡,踩不到根與土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