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7日 星期五

毒奶與毒油

今年最勁爆的消費事件,無疑就是中國大陸生產的毒奶粉,內含三聚氰胺,令人退避三尺,不敢輕碰。不單單是奶粉下架,就連麵包、餅乾、珍珠奶茶,銷路一落千丈,很多人怨嘆:「以前我不知道已經吃了多少了?!」

食品添加物,有其一定的規範。供人食用,更加嚴格管控。若要以肉身來做實驗,即使付給萬千的代價,應該也沒人敢輕易嘗試有毒有害之物!台灣人非常注重身體保健,尤其對小孩子,大家都是心肝寶貝,不捨傷害。而三聚氰胺這種本來就不應該出現在奶粉中之物,就是因為不肖商人要賺黑心錢,罔顧別人的生命安全,橫著良心添加進去,怎不令人氣憤!雖然中共海協會來函道歉,未來如何阻斷黑心產品之路,仍要加一把勁,以預防替代事後危險所付出的代價。

在1979年,當時台灣的環保和消費意識,幾乎是蠻荒時期,卻發生了多氯聯苯米糠油事件。在中部一家米糠油的工廠(彰化油脂),在製造過程中,以多氯聯苯當熱媒,由於熱煤管破一小洞,使得管子內的多氯聯苯滲漏到米糠油中,污染了油脂。當時沒人知道有污染,在中部地區很多人都買米糠油來燒菜,以致事發之後,方知至少兩千多人受到毒害。受害人的症狀和日本的多氯聯苯中毒,如出一轍,化驗之後證明是多氯聯苯。

多氯聯苯是類似戴奧辛的成分,根本無藥可醫治,這些人只好以氣功和民俗療法自力救濟。有些人得到胃癌、腸癌、乳癌而往生,其餘的人一輩子身體和病魔不斷奮戰,痛不欲生。最嚴重的是後來這些人結婚生子,母親生下的孩子,身上帶有多氯聯苯的成分,經由生育,垂直移轉。歷經三十年,台灣有多少人是多氯聯苯的受害者,不得而知,估計至少還有兩千人。

由於人類的無知,在製造產品的過程,有意和無意之間,添加了不應該添加的物質,而造成無法修復彌補的傷害。多氯聯苯毒油事件的受害者,他們已經被忽略了三十年,最近雖組織了聯誼會,互相鼓勵,相互取暖,但因身體和經濟都不佳,仍然孤獨的隱藏著。台灣社會如果有人要為無知付出代價,受到多氯聯苯傷害的這群人,無疑就是替台灣承擔的人。

我們希望多氯聯苯毒油事件和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能夠得到社會的重視。消費事件不斷再發生,歷史不斷再重演,我們的未來,還有什麼永續可言?在二十一世紀,我們要為受到傷害的人建構更完善的空間,使他們在受苦中感受到溫情與支持的力量。

★本文已發表於2008/11/03 台灣立報 * 看守台灣協會

兩岸環保交流道

台灣和中國大陸從1949年分開以來,經歷五十多年的隔閡,如果以二十年為一個世代,那麼就可以推算為兩個世代了。台灣印象中的大陸是從「中國地理課本」學來的,最近在兩岸交流活動中,所接觸的地名:額爾古納市〈內蒙古〉、襄樊市〈湖北省〉,我都是第一次聽到,有一種陌生感。但是一說起話來,相同的發音,又令人熟悉起來。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第一次在海峽兩岸開放觀光時,在長江三峽看到江邊高山的壯闊,乘著輕舟,那是,第一次體會到古人的幽情。後來,因為興建三峽大壩,長江水位高漲,那些山已經不那麼高了。在環境的基礎上,因為人口增加而需要更大的開發,地理的原貌受到改變,污染的累積令人擔憂,兩岸是依稀相仿的。

〈台灣環保問題已發生二十年〉

台灣因為地小人密,開發和污染的事件,爆發較早,在民意的抗爭和媒體的報導之下,很早就受到重視。台北貢寮反核四、彰化鹿港反杜邦、高雄美濃反水庫、宜蘭利澤反六輕,北中南東都有一些環境保護行動在發生,有些成功了,但也有些是失敗的。歷史的軌跡是往前移動的,今日的付出,即將成為歷史的一部份。走過歷史,台灣的民間團體發現:教育才是最重要的。改善一個地區,不能只有少數人,而是要很多人一起參與,才能成就一個結果。

目前,台灣的環保問題,應該凸顯的已經爆發了,再來就是一些深層的問題。工業污染,黑煙排放,垃圾亂倒,依法已經取締。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現在的環境破壞反而是遊走在經濟與開發之間,例如雲林麥寮工業區、台東美麗灣飯店、蘇花高速公路等,這些開發案導致魚塭遭殃,海岸破壞,生態不保。巨大的工商利益,形成包著糖衣的苦藥,吃不下又吐不出。

扣著社區營造的氛圍,居民越來越發現自己的社區有著珍貴的記憶,那是祖先們世世代代傳承下來的態度和技巧,甚至是長輩們保存的生態環境,所以到現在我們還可以去尋著這些寶貝。海邊的卯澳社區,保存海貝之美;山上的美濃社區,種出客家愛鄉風情;山凹的桃米社區,營造生態蛙鳴。因為喜歡自己的地方與文化,台灣的社區正在活出自己的特色與味道。

〈中國大陸走在台灣污染的經驗上〉

台灣經濟奇蹟發展較早,三十年前在人民勤奮努力之下,外匯存底在世界名列前茅,號稱亞洲四小龍之一。台灣走過的路,對應到現在的中國,好像有些軌道是相類似的。因為人工便宜,環保執法不嚴,先進國家就把一些污染產業移轉到開發中國家。有一段時間,台灣的拆船業和拆電纜業非常蓬勃,卻污染了一條台南二仁溪,現在台灣已禁止拆卸,業者就轉移陣地到中國大陸了。

河川的污染,最容易被發掘,河水不再清澈,魚蝦不再悠游,人也不能跳進河裡游泳。沒有污水處理系統,人、畜、工廠廢水都傾入河川,河水原本的自淨能力,不足以負荷,只好累積發出嗚咽的哀鳴。1989年我在長江上,一位學者指著江水告訴我,從這裡丟一個糞便,經過十五公里就不見了。因為長江有她的自淨能力,污染物在滔滔波水中,被洗淨了。

台灣如此走過被嚴重污染的時光,在兩岸環保交流中,我們也見到大陸河川的污染陸續發生。一個個環保團體在岸邊成立,帶居民去看骯髒的河流,記錄河流的過去與現在,希望透過努力,還給河流美麗的未來。水是萬物之源,有水才能灌溉作物,滋養大地,餵飽子民。我們看到「綠眼睛」、「綠駝鈴」、「綠滿江淮」、「綠色漢江」、「綠色浙江」、「綠色圖騰」、「綠色和平」等組織,正在張起環保的大旗,做紮根的工作。

中國的開放,引進很多國際產業,卻也引進很多污染工廠。中國作為一個大國,企圖展現國家的實力,任何負面的形象對發展中的中國都是不好的。雖然我們曾經聽過中國領導的訓示:「不管黑貓白貓,會抓老鼠的,就是好貓」。這幾年,「先讓幾個地方富起來」,顯示富裕的背後隱藏著環境的危機。

〈相互交流取經取暖〉

海峽兩岸的環保交流活動愈來愈頻繁,環保團體都是站在土地可以永續發展,可以養育萬物和子孫的立場發聲,不為私利,只求公義。台灣有台灣的問題,大陸也有大陸的難題,只有生活在那塊地方的人,熟悉那裡的遊戲規則、社會人情、法治規範,才可能找出解決問題的有效策略和方法。但是站在同文同種的中華民族的特質上,有些問題是共通的,台灣走過的路,正好給大陸做為借鏡。

大陸最近在國際的參與上,非常積極,又是在聯合國擔任核心的角色,在國際環保的訊息上,比台灣快速許多。未來我們可能反而要向中國大陸取經,從他們那裡得到更多的環境消息,相互觀摩,強化兩岸的實力。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兩岸的環保團體,因為關心的角度相當,談論起議題,非常容易聚焦。同樣的,碰到的障礙也會是雷同的,我們彼此互相鼓勵打氣,相互取得溫暖。

我們希望兩岸的環境越來越好,使得身處二十一世紀的人都有好的生活品質。回顧我第一次去大陸的記憶,大陸已經變化很多了。人類因夢想而偉大,擁有好山好水的好環境,透過交流,追求良善的事情,永遠都不嫌多的!

★本文已發表於 2008/11/06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第三屆兩岸環保與永續發展論壇 後記

綠色消費更有福

在地球氣候變遷越來越快速的21世紀,每個人在日常生活的食衣住行育樂更要提醒自己要注意到綠色消費。綠色消費所強調的不是以人類為主,而是要與萬物共生。人類在這一百年,人口增加四倍,物資消耗太快,以致資源不敷使用,我們要在危機中走出一條生路。

身為現代人,每天媒體廣告傳遞給我們很多消費訊息。某公司推出一種化妝保養品,能使女人像「林志玲」一般美麗,得到很多男人青睐;某公司推出一款新車,能使全家幸福;某公司推出一份貸款方案,能使夢想早日實現。追求美麗、幸福與夢想是人類發展的動力來源,於是,很多專家、書籍、廣告都在為我們編織如何達到的途徑。

作為一個消費者,每天暴露在行銷的世界,使我們不知不覺開始掏腰包。作為一個聰明的消費者,我們要清楚的判斷:消費的目的是什麼?有消費的需要嗎?
這十多年來,由於我參加環保團體,發現自己的生活越來越簡單,越來越能分辨「需要」、「想要」、「奢要」的不同。我「需要」用肥皂來洗淨身體;但我「想要」用有香味的肥皂,使我有美好的感覺;然而,我不「奢要」像楊貴妃在華清池裡那種「溫泉水滑洗凝脂」的華貴。當我在消費時,清清楚楚的知道「我要的是什麼?」以及「我有能力負擔嗎?」我便不會輕易受到廣告誘惑,這也是一種自主的判斷。當意識能力發揮時,行動就會跟著調整。

最近十年,世界吹起綠色消費的觀念,個人、家庭都受到影響。家庭是組成社會的基本單位,家庭的改變也會形成社會的改變。我經常用五個R來詮釋綠色消費,那就是源頭拒絕(Refuse)、減少使用(Reduce)、重複使用(Reuse)、回收再利用(Recycle),以及再生產品(Regenerate)。

什麼是源頭拒絕呢?就是真正衡量家中是否需要這個東西。LV的皮包也許很好,但我們家沒有人要用,我們就在源頭拒絕把這種東西帶回家。如此一來,家裡就不會成為一座小倉庫,堆積一堆用不著的物品,弄得眼花撩亂。因為自己要用的東西,差不多都擁有了,再買就是多餘。也因為這樣,金錢花費變小,不會為金錢而煩惱。

減少使用也是綠色消費的一門學問。現代人求方便,什麼東西能夠不清洗就很方便,因此免洗用品充斥家庭中。最明顯的就是紙尿布。以前的人,都是給嬰兒包尿布,每天大概要洗二十條尿布。後來,為了出門方便,帶一些紙尿布替換。現在,幾乎大家都在用紙尿布,不僅增加金錢負擔,而且也造成一大堆的垃圾。減少使用這些用過即丟的物品,例如:紙尿布、紙杯、免洗碗筷、塑膠袋,便能給家帶來不一樣的綠色生活型態。

能夠珍惜資源,重複使用已經擁有的物品,讓它們物盡其用,直到損壞。這也是一種生活哲學:惜福愛物,不浪費。在家庭中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到了其他地方就不會浪費。台灣資源有限,進口紙漿做成紙,進口石油化學原料做成塑膠,進口煤發電,進口鐵做汽車,所以我們真的要好好使用手中的好東西。有些東西或許已經不合使用,例如娃娃車,可以轉送給其他親朋好友,或是拿到二手店賣給有需要的人,讓你家的舊愛可以成為別人家的新歡,把愛一直傳出去。

消費性的物品,壽命有限。當它們不堪使用時,記得一定要做回收喔!畢竟回收的資源可以再利用,紙張可以做成再生紙,塑膠瓶可以再製成花盆,碳粉匣可以重複再填充碳粉。物品在家中做回收比較乾淨;如果把它們丟在馬路上,風吹雨淋,沙塵堆積,就比較不好處理;假如從垃圾場再分撿出來,有些沾到醬料或菜屑就更難處理了。綠色消費的同時,一定要記得綠色回收。

回收是好方法,但回收再製的產品,是否有人願意使用呢?曾經有人嫌棄回收玻璃再製的玻璃瓶,看起來不晶瑩剔透,有點霧濁,而不願使用。其實玻璃製品製作時都在高溫一千度以上,基本上是沒有細菌殘留,所以衛生是沒問題的。只是因為再製玻璃透視度不佳,而使得後端沒有銷路,真是可惜。有綠色消費行動的家庭,應該要支持再生製品。再生製品既沒有增加砍樹挖礦的環境破壞,又能減少垃圾量,讓資源循環再生。生生不息是一件很美妙的事,不是嗎?

綠色消費所強調的不是以人類為主,而是要與萬物共生。人類在這一百年,人口倍增四倍,物資消耗太快,以致資源不敷使用,到處都可以看到或聽到食物危機、能源危機、地球危機。我們要隨同世界潮流,在危機中走出一條生路,那就是綠色消費。從今天起,就從隨手關燈做起吧!這個動作不是為了省錢,而是為了節省能源,留一點資源給別人使用,有福同享,讓每個家庭夜晚都有光明。

綠消費,就是要節能減碳

地球越來越溫暖,冰山融化,北極熊都沒有足夠的冰層可以支撐,痛苦地掉入水裡。今日是北極熊,明日就是人類了。現在最夯的議題都和節能減碳連結在一起,綠色消費也不能脫軌而行。

〈計算碳足跡〉

消費,如果不會產生髒空氣、不會污染水、不會有垃圾,那一定是最高品質的行為。最近我們注意到騎腳踏車出門上班、上學、購物、休閒的人增多了,他們在勵行綠色消費的生活。他們減少污染排放,當然也在交通上減少製造二氧化碳。
或許有人會說,凡是「人」都會製造二氧化碳,所以還是會產生二氧化碳啊!其實,我們會多種一些綠樹,讓樹和人類做好朋友,它們會吸收二氧化碳,而且製造很多的氧氣給大家呼吸。

加一公升汽油,會產生2.2公斤的二氧化碳,而使用一度電會產生0.69公斤的二氧化碳;現代人都開始計算自己的「碳足跡」。買汽車時會注意一公升跑幾公里,消耗多少油。在家吹冷氣時,也會斤斤計較,還記得要開電風扇,讓冷氣循環效果更好。而且如果要添購新的冷氣、冰箱、洗衣機,還要挑選「變頻」機種,省電更多。

環保議題,過去只有環保人士會在乎,現在大家已經感受到壓力,不做,好像來不及了。「全球性思考,草根性行動」,主張從每一個人開始都來做環保。環保與經濟是可以兼容並蓄的,如果廠商再不生產節能產品,未來一定沒銷路。浪費水的產品也不容於世,打著「省水標章」的產品會比較受消費者青睞。省水省電省油,就是省錢,大家都已經明白這番道理了。

〈綠消費利人利己〉

時間的滾輪,不斷地往前跑,能拔得頭籌者,就有機會賺錢。在1970年代,世界發生能源危機,德國潛心研究發展替代能源和節能產品,在節能減碳的時代到來,德國的專利成品,外銷其他國家,搶得先機。自太陽能、風能,到汽車、家電,都可以看到他們努力的痕跡。其他歐盟國家,不落德國之後,競相推出節能省碳的產品。在亞洲的日本,急起直追,其能源產值名列前茅,令世界刮目相看。我們經常說:「危機就是轉機」,在綠色消費上,更可以看到綠色生產的出路。

地球資源有限,人口眾多,要使大家生活水平接近,有能力的人一定不能浪費。省下一口糧食、一塊布、一桶水、一滴油,都可以造福身邊的人。台灣能源99%都從國外進口,我們何嘗不是希望別人能留多一點給我們使用?讓我們購買時,可以不被物以稀為貴的價碼嚇呆了。綠色消費不但是利他,也是利己的行動。

近來在大賣場節能減碳的產品增多了,消費者的選擇也增加了,這是一個好現象。以前要買環保產品,尋遍賣場都找不到,因為都擺在角落裡,現在店家都知道要放置在明顯處,招攬顧客。這其實也在表明:我們是一家綠色商店,有在做環保喔﹗

〈以氣候暖化來行銷〉

綠色消費和綠色產品,可以說是一體兩面,消費引導生產,生產又創造消費。在這其中有一個關鍵,就是「綠色行銷」。如果只有好產品,而不告訴消費者,他進入寶山也會空手而歸。透過行銷,讓消費者知曉,當他的觀念改變,他會計算切身利益,漸漸接受好的產品。有一種行銷是「故事行銷」,氣候暖化,每個人都感同身受,大家都希望自己的消費行為不會傷害其他物種的生命。北極熊的故事、再生紙的故事、騎腳踏車的故事,我們都可以感動又升起迫切的投入。

台灣這幾年颱風到臨次數增多,威力加劇,連續颱風假使人心情輕鬆不起來。風災過後,路毀橋斷,農地淹沒菜價漲,人人都是受害者。氣候變遷不再是課本和校園的議題,而是人民生活的痛苦指標,大家都感受到了。二氧化碳增加,造成氣候快速變化,台灣在地球村的責任受到重視。

我們經常希望環保和經濟可以創造「雙贏」。今年夏季政府實施節約用電方案,省電多者還可以享受電費折扣,很多人家裡的冷氣都沒有使用。早睡早起,利用太陽公公的光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晚上也不再熬夜上網,生活規律,身體變好了。不必要的消費行為減少,家裡也清爽不少。為了節能減碳,台灣人的食衣住行育樂,好像引起一陣調整,大家都成為綠色消費者了﹗

從性別觀點看能源使用

能源使用有分男女嗎?所有的人都要使用能源,那麼把台灣每年的能源使用量,除以人口數,不是就能得到個人平均使用多少能源嗎?

其實,用總量除以總數的計算方法,是一種最基本的計算,也是最粗糙的計算。台灣在2006年能源消費10,975萬公秉油當量,除以2,288萬人口,平均每個人消費4.8公秉油當量。分別用於工業57.3%,運輸15.2%,住宅12%,商業6.2%,農業1.2%,其他部門6.3%;非能源消費則佔1.8%。

如果,我們要開始針對住宅部門展開節約能源的宣導工作,期使能源使用能夠降低。我們應該先做統計分析:台灣人口分佈情形,每個縣市有多少住宅數?能源使用數量?每戶人數分布比率?不同年齡層的數量?男性與女性的比例?當我們要展開策略研究時,我們就會依據掌握到的資料,規劃不同的方案。過去台灣沒有性別分析的概念,因此性別比較沒受到重視。

自1979年聯合國通過「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The Convention of the Elimination of Discrimination Against Women, CEDAW),就是開始建立文化、習俗、預算、政策等朝向性別的思考模式。不同的性別,有不同的需求,也有不同的處境。

在能源的取得方面,早期台灣以開採煤礦為主,在礦坑裡工作的人,百分之百是男性。女性呢?大多是上山砍柴,撿些樹枝回家。由於男性在外工作,經濟大權在握,他可以決定財富如何分配,甚至誰可以去上學,誰留在家裡。以性別的角度來看,礦坑的設施及安全就應該要以男性的需求來做規劃。但是,如果有女性要進入這個行業,是否能調整女性的需要方向,而不是阻擋女性進來投入。

現在很多女性體格很好,對於理工數學非常擅長,也喜歡投入能源生產行列。但是,如果管理階層認為女性很「麻煩」,不願使用女性員工,這就可能是有刻板固定的女性印象,使得女性無法接觸能源工業生產的領域。給女性和男性一樣的機會,把工作條件資格列出來,有興趣和能力的人就能夠來參與甄選。

我曾經觀察很多男性在一起的勞力工作場合,男性喜歡打赤膊,男性大概不願女性介入,喪失工作上肢體語言的自由度。如果,男性不會和女性相處,那麼他在家庭裡一定是孤單的,畢竟學習兩性相處,也是人生重要的課題啊!

在住宅裡,白天是誰在家呢?依勞委會的統計,年齡在20到65歲之間的男女,67%的男性以及48%的女性,是有工作的。換句話說,在住宅裡白天使用能源,大都是女性。如果再加上高齡女性比男性多的數據,那麼在做能源宣導時的設計重點,就要針對女性的生活習性做研究。女性如果白天天氣熱,頻頻使用冷氣,而冷氣機是耗電量較高的家庭電器。我們在宣導節約用電時,可能就要從女性的生活習慣來加強,如何保養冷氣機,如何選購家用型冷氣機,變頻冷氣機的好處,EER值如何計算。一台銷耗功率900瓦的冷氣機,每天使用五小時,一個月就會使用135度的電力,也會排出93公斤的二氧化碳。這些資訊要送達女性手上,使她更願意節省冷氣機用電。

台灣用電的尖峰時間,是在上午十點到下午三點。提醒白天在家的人,(注意有52%的女性沒有外出就業,所以,大多是女性。)使用洗衣機和烘衣機時,儘量避開用電尖峰時間。洗衣時,要避免分小批清洗,集中大量清洗,比較省水省電。如果住家通風良好,採用自然風乾衣物,比用烘衣機省下更多電力呢!

上班的男性,在熱天還在穿西裝、打領帶嗎?那可就落伍了!因為男士們穿著不夠涼爽,以致室內空調必須一直運轉,甚至要開強冷,這都是造成能源大量消耗的原因之一。我們現在有了性別觀點,就要針對不同的性別展開不同的對策。提倡男性穿著襯衫和棉質休閒服去工作,辦公室內的溫度控制在攝氏28度,就可以省下能源。時代雜誌報導美國自2005年推廣男性不打領帶運動,估計成功減少七萬多噸的二氧化碳排入大氣中。

辦公室冷氣不開得那麼強,很多女性在夏天也不用在室內披外套工作,甚至因為室內外溫度差距大,而引起感冒生病。不同的性別,有不同的需求。當我們在思考一件事時,要體貼的設計規劃,符合不同性別的滿意度及舒適度。

使用交通工具,也有性別差異。搭乘大眾運輸系統75%是女性。公車及捷運的規劃就應有多一些體貼女性的方向。例如,洗手間的數量,在男女平等的思維下,男女各半就可以交差了。但是,若有性別觀點,就會增加女用洗手間的數量,以便利所有女性乘客的需求。更進步的作法,還要顧及兒童和身心障礙人士的顧客需要,而提供親子廁所和無障礙的盥洗設備。

由於女性幾乎都使用大眾運輸系統,那麼,為什麼男性反而用的少呢?男性如果都開車或騎機車,不就浪費很多能源嗎?所以,大眾運輸系統就應針對男性做考量,適度的變更調整,以使男性更喜愛搭乘巴士或捷運,以節省能源使用。大多數男性喜歡用車,然而他們會不會在等人、上下貨時,把引擎關掉,以免耗油及造成空氣污染?

性別的意識,不是刻意做出來的,而是在每一個思考點上,都很習慣的就會顧及到。如果,我們開始做性別統計,就可以做性別分析、性別規劃、性別預算、性別政策,一步步體諒男性和女性的差異;而不是說加起來除以二,就是男女都有,男女都公平了。社會是不斷地在進步,很多更人性化的設計不斷地產生。「設計始終來自於人性」,超過三十年的時間,婦女一直努力在建構一個性別和諧的社會,讓生活在這個地球上的男性、女性,甚至是第三性都有愉快幸福的生活空間。從能源的消費上,我們就可以體驗出性別是有差異的。


★本文已於2007.5 能源報導月刊發表

喜歡嘗試的女人

生命沒有對錯,只是一個過程。
而我,還滿喜歡我的過程。
年過五十,卻沒察覺已經到人生中場,還想繼續好玩下去。

我是很平凡的女性,一路上讀書、工作、結婚、生小孩。沒想到婚姻裡跌一跤,卻讓我卸下家庭的負擔,走入非營利組織—主婦聯盟,從此就展開了一場環保、婦女、消費、教育的豐富之旅。

我從沒想過我可以擔任領導人,雖然讀書時曾做過班長,但我想應該是我很乖巧的緣故。我喜歡說我是主婦聯盟栽培的,她們給我機會寫稿、去參加會議、去討論法案、去主持街頭運動、還派我去演講宣導。漸漸地,我就從小義工長成大義工了。我發現我以前所學到的會計、法律、英文,都派的上用場。但是我還要學習社會的議題,所以生活很充實。

我想沒有人像我,年紀三十七,還可以去美國讀書。國外的經驗,使我更自主獨立,再享受學生的生活。人生不就是一連串的挑戰,迎向前去,雖然過程中有挫折,但是天生樂觀平和的個性,總想別人過得去,我也可以過得去。於是,一關接著一關,人生的麻煩事就變少了。生命變得很輕盈,隨處流動,隨遇而安。

現在我在十一個團體擔任理監事,大家都知道我有一點忙,所以對我的要求不多,我量力而為的付出,他們也都能體諒。我喜歡在民間團體參與,在資源很少的情況下,為了理想,提升社會品質而努力,我看到很多蠟燭,在角落發光。聚集很多光線,世界就亮起來,心裡暖暖的。人所要的不多,一間小屋,可以遮風避雨,擁有一杯咖啡,一首好歌,一本好書,一個好友,一群家人,生活還是很快樂的。人失去一點點,所獲得的更多。我享受不圓滿的人生,知足常樂。

天天開心過生活,每天和很多人合作,完成了一些事。我喜歡受人利用,表示自己還有用。自從擔任過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的董事長之後,別人就發現我可以做組織的負責人,於是我現在被選為台灣婦女團體全國聯合會的理事長和台灣綠黨的共同召集人。「勇於開口,敏於行動,樂於承擔。」是我在主婦聯盟學到的座右銘。我喜歡接受挑戰,去嘗試新的體驗,人生就是這樣,充滿驚喜,不是嗎?﹗

〈2008/03/29 世界和平婦女會台灣總會 頒發【和平大使】感言〉

人籟「永續生命獎」得獎感言!

生命會自己找出路。
小時候只想到長大要做的三種行業:老師、會計、和公務員。隨著生命的轉折,進入非營利的領域,就真正知道自己喜歡和人相處,喜歡學習,喜歡接受挑戰,是非常適合在這裡的。

因為喜歡,所以非常快樂。
因為受過失敗的磨練,使我不想去爭求名利,反而擁有許多精神的富足。我會量力而為,只要時間允許,我會承諾一些工作,漸漸的我發現工作都是我熟悉的,我也越做越順手。

因為加入環保團體,身邊都是儉樸生活的人。我的生活支出很少,最大開銷是捐款,我常將演講費積少成多,捐給需要的團體。

因為和婦女團體結盟,我知道身為現代女性的努力,除了靠自己,也要有善意的社會,鼓勵女性發展。

我常回家和媽媽一起吃飯,享受媽媽做菜的味道,很幸福,五十多歲還可以吃到媽媽菜。
幸福在哪裡?我相信它就在我身邊。

生命擁有不多,但是它就是真實自己的人生,不能太貪心。

感謝有機會得獎,在生命裡註記一個實在的肯定。

台灣婦女在社區做什麼?

社區是每個人生活的範圍。一個良善的社區可以使生活在這裡的人,安心的居住,快樂的工作。

婦女對社區的環境是敏感的。社區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及人文環境。如果社區裡有髒亂,孳生蟑螂老鼠,婦女一定立即察覺,並且感到不舒服。同樣的,社區裡有不良份子出入,婦女的安全危機意識就會提高,以防受到侵害。台灣婦女對社區品質要求日漸提升,也帶動各社區的設施及管理日趨完善。

台灣自1987年解除戒嚴,進入真正的民主時代,婦女對自身的主張,朝向自主行動、獨立思考、重視人權。在社區的層面可以分成五個部份來探討。

其一是滿足婦女知識的需求。婦女在社區組織讀書會、參加演講課程、進入社區大學、參與社團活動,得到知識的啟發,增強思辨的能力,也累積參與公共事務討論的功力。

其二是展開婦女的行動規劃。例如婦女在社區裡,關心自己及家人的安全,調查社區治安死角的資料,提供管區警察加強巡邏。製作社區學童安全上下學路線,拜託商家提供安全協助;若有需求,可以緊急躲避,或打電話求救。

其三是推動婦女在社區的支持系統。如果有就業婦女需要托兒照顧或是放學孩子的課後照顧,社區裡其他婦女可以提供自己的家裡或利用學校的空間,給孩子安全的陪伴,使職業婦女可以安心工作。

其四是要求政府政策的改進。例如社區垃圾問題,婦女就提出家家戶戶要做垃圾分類、資源回收、廚餘回收、綠色消費、建立二手商店、舉辦跳蚤市場的活動,鼓勵垃圾減量,朝向零垃圾目標邁進。

其五是重視弱勢者的人權。在社區中除了單親婦女和家中有異常遭遇需要協助的婦女之外,兒童、老人、身心障礙者、原住民、外籍配偶等等,皆應有完善的社區照顧。婦女在社區走動,發現弱勢者的需求,協助他們得到社會的照顧,以爭取平等的人權。

婦女在社區裡經營社區如同經營一個大家庭。其成功的要素,個人認為有三點可以提供方向。

第一、邀請男性支持並且合作。社區並非女性獨享,男性置身事外;而是兩性共同合作,才能得到完整的成果。

第二、瞭解社會資源並且引入社區。社會裡有很多社團、企業、政府單位,他們可以提供進步的思潮和作法,提供人力財力,提供社區獎助機會。將這些資源帶進社區,活化社區的動力。

第三、培力(empower)女性成為領導人才。很多女性願意在社區服務,卻不願意成為領導人。主要是社會家庭給予的支持鼓勵不夠多。讓女性展現才華,肯定她們的貢獻,使女性相信自己也有能力領導別人。

社區是我們大家的。婦女不是把自己家整理好就可以滿意,我們希望家門外也是能够自由行走、環境乾淨、生活舒適的空間。不只是滿足人類,也能同樣滿足動物,保護動物的生存權利。這也就是生活、生產、生態都能照顧到的永續精神吧!

美國油價與交通掠影

石油價格高漲,在2008年如同坐雲霄飛車。高價時,一桶飆到140美元以上;低價時,又跌破100美元。台灣的汽機車族,面對油價居高不下,增加生活開銷,紛紛改乘大眾運輸系統,騎腳踏車上班上學的人也增多了。

〈油價飆漲‧美國行不易〉

今年暑假我去了一趟美國,看到加油站標示的油價一加侖都超過4美元,想起1992年我初到美國,一加侖油價99分(cent),四倍多的差距,令人感受到物價飛揚的時代來臨。其實在出國前購買機票,台北到洛杉磯往返,報價超過台幣五萬元,漲幅的壓力就令人卻步。油價上揚,和石油有關的交通工具價格波動,引動敏感的神經緊繃。

在油價高揚的時代,居住在面積小的國家,其實是蠻幸福的。每天交通距離,不超過十公里,搭捷運、搭公車、搭社區接駁巴士、騎腳踏車、走路,可以採用的交通工具很多,還可以力行節能減碳的生活。但是在面積大而且公共運輸又不周延的美國,在一人一車的文化下,如何面對油價節節升高來解決交通問題,很多人都是一個頭兩個大。

美國人口約三億人,卻有二億五千萬輛汽車,汽車擁有量居世界首位,素有「輪子國家」之稱。長期倚賴汽車,建構非常方便的高速公路和城市鄉間連接系統網,以致美國每年消耗的石油占世界石油供給量的四分之一,居於全球之冠。

美國面積9,363,520平方公里,是台灣260倍大;加州面積40.4萬平方公里,也有台灣11.2倍。洛杉磯縣面積10,600平方公里,約是三分之一個台灣,居住約1,000萬人口,卻沒有完善的公共交通運輸工具。在洛杉磯的住家和公司之間,開車30英里是很平常的事,往返60英里〈約96公里〉。如果一加侖可以跑20英里,就要用掉3加侖,若以一加侖四美元計算,一天的油費就要12美元,約等於360元台幣,一個月光油錢就要燒掉台幣10,800元。如果家人的工作地點不在同一個方向,或工作時間不一致,家有兩台車,開銷就是加倍了。

〈改變生活‧降低燃油費用〉

美國人喜歡說「改變 (Change) ﹗」

要美國人改變生活方式,可能要從城市規劃開始,由於地方面積大,美國城市是向四周擴散的。一般人喜歡擁有寬敞的住宅空間,輻射式的衛星城規劃,居民開車的距離越來越遠。距離的感覺是相對的,台灣人覺得30英里很遠,美國人卻覺得很近,高速公路開車時速60英里,半小時就到了。所以,要去拜訪朋友、吃館子、或去瞎拼(shopping),半小時算是很可以接受的距離。以前我曾聽說,有些華僑,每週末要打麻將,願意花兩小時車程去找老朋友打麻將呢!

最近有研究發現,為降低燃油費用,美國人減少到離家很遠的地方度假,度假也會縮短日程;大部分人又開始選擇到自家附近的地方遊玩。另外,到購物中心採購的數量增加,以減少出門的次數。在有公共運輸系統的地方,居民選擇搭巴士或火車的人數,略有上揚。在共乘制度上,徵求同事共乘,或參加共乘媒合的系統,尋找共乘伙伴的人數也增多了。很有趣的一個發現,是美國的志工服務減少了。有人推估:是因為生活開銷增加,有些志工要回到職場工作,就開始減少公益性的時間和精力付出。

美國的大學校園都很大,很少看到騎機車的人,學生騎腳踏車比較普遍。校園裡有定時定點的循環巴士,而且有好幾條路線可以選擇,對於學生而言,是非常方便的。在加州我曾有過一種經驗,有些圖書館是24小時開放,學生半夜12點離開時,還可以請校警聯絡校車免費接送。當然都是以校園為範圍!這對於住校生是很貼心的服務,使得自己擁有汽車的需求度降低。

〈縮短距離‧尋找替代方案〉

在節能減碳的訴求下,美國使用自行車的比例是增加的,過去五年,銷售量增加百分之五呢!在路上奔馳的汽車,體型漸漸變小,以前那種美國3000cc以上的的大房車,都很少看到。如果有人還在開大房車,大概會引起側目和皺眉吧!油價上漲,年輕人喜歡選擇居住在城市。一方面城市的交通機能會越趨完善,另一方面生活便利與文化設施都可就近獲得滿足。面對能源壓力,新生代為縮短上班距離而調整觀念和行為中。

在二十年前,科學家就預測石油只能再供應五十年。現在石油開採越來越有危機趨勢,物以稀為貴,石油的行情只會漲不會跌,除非我們能找到替代的好方法。短距離移動可以回歸走路和騎腳踏車,在還沒有找出中長距離的最佳運輸工具前
,大家靠自己的能力移動到一個能負擔的距離生活。現在市面上已推出複合動力車;研究太陽能車的團隊加緊努力中;而英國推出世界最節能的汽車,聲稱一加侖汽油可以行駛6603英里,它的車身是採用碳纖維,重量只有三十公斤。明日的生活,全靠今日的努力而定。人類的挑戰,現在才要開始,而美國人要努力調適的工作,還更多呢﹗

作者:陳曼麗
台灣婦女團體全國聯合會 / 理事長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 常務董事


★本文已於 2008/10 能源月刊 發表

陽光國會這麼難嗎?

立法院第七屆委員上任,國人懷抱著很大的希望,希望建立一個陽光透明的國會。但是立法委員的綠卡和雙重國籍的問題,以及最近顏清標立委被判刑的情形,令人對國會的羅生門和陰暗面,產生很多不安的因素。

公民對國會議員的制衡,在投票當天到達一個最高點,成王敗寇,一翻兩瞪眼。投票前,他對你打躬作揖;當選後,他已經是老神在在,不再繼續受制於你,因為他知道:選民是鬆散的!

對於國會的監督工程,歷來學者做得最多。要知道對於這些擁有權利和基層實力的國會大人們,如果不能拿出明確的證據,他們豈會心服口服呢!國會議員每天陷在權利的拉鋸中,身經百戰,早就練成金剛不敗之身,所以監督的工作是非常艱鉅的。

如果艱鉅的工作都不去做,豈不是正中那些「利委」的歡心。以小博大,不就是公民運動的精神嗎?只要說的有理,擴大宣傳,弄得選民皆知,讓他在競選連任時,路上大小石頭一堆又一堆,坎坎坷坷,步步難行,連遭對手抨擊,中箭下馬,不無可能。我們可以發揮螞蟻雄兵的力量,在選區告訴選民,他們選出來的最高民意代表在立法院的表現究竟如何?立委的自吹自擂,在公正評比後,高低立見。

我們希望台灣有好的立法委員,問政專業又認真,替人民看管荷包,提升人民福祉。這樣的立委也應該受到肯定,得到好評價,才是百姓之福。公民監督的力量要形成,需要很多雙眼睛,我們可以化繁為簡,看看這些立委們是否認真開會,準時出席,在國會殿堂是否言之有物。

我最近聽到一個笑話,某位立委詢問:「奈米」那麼好的米,為什麼不拿去賣?
問者振振有詞,請問你要如何回答呢?

監督國會,資訊是很重要的。老百姓和立委最大的落差,就是資訊不對等。立委們開會,老百姓沒得到允許,是不准去旁聽的,所以你要監督他,是很困難的。有時候可以看看新聞報導,但那已經是經過媒體的剪裁,以致許多立委不斷要爭取在媒體曝光的機會,打架美其名是捍衛,羞辱官員卻說是為民喉舌。扭曲的表演,讓人摸不清楚,只因為選民只看到三分鐘的效果。

如何讓選民能夠在希望關心時,可以毫無困難的得到應得的資訊,讓選民自己來判斷自己選出的立委表現如何,下次還要不要支持他!如果在選民家中的電視上都可以隨意選看立法院質詢的動態,大家就可以隨時監督了,而且對選民自己內行或關心的議題可以立即觀看,監督的力道就會出來了。有人會問,有那麼簡單嗎?其實只要把立法院的閉路電視系統和公共電視或某家電視台連線,就可以達到全民監督了。公民監督國會聯盟到香港看到選民都不去國會旁聽,就是因為在自己家裡就可以看到,跑到國會幹什麼?

我們努力推動資訊公開,就從隨選系統開始。你想要做一個好選民嗎?你想要有一個陽光國會嗎?讓我們一起努力做到第一步吧!

作者:陳曼麗
台灣婦女團體全國聯合會 / 理事長
公民監督國會聯盟 / 常務理事


★本文已於 2008/6/30 Taiwan News 週刊發表

台灣婦女運動再出發

自從1982年,婦女新知成立,迄今已經26年。婦女運動從小眾到大眾,每一次選舉,每一位候選人無不把婦女政見明確列出,以示對婦女的重視。經歷解嚴,經歷政黨輪替,台灣民主應該已經上軌道,但是最近我深深感到對婦女運動的憂心。

首先,是在尤美女被立法院封殺擔任監察委員事件。我們都知道尤美女是正直勇敢的女性律師,投入婦女運動,她真是擔任監察委員的不二人選。卻因為莫須有的說詞,就在國民黨佔多數的立法院,被拉下馬。媒體報導,是有色彩因素影響。

其次,是在前幾天,「公民監督國會聯盟」發起評鑑立法委員的活動。在某些立法委員和媒體操弄下,竟有「綠軍外圍團體來做評鑑,當然不公正」的說法出現。這種貼標籤的行為,傷害台灣的公民運動。

早期,國民黨執政時,很忌諱人民提出不一樣的聲音。這種挑戰「父權」的威嚴,是非常受到譴責的。婦女要求人權、工作權、健康權、參政權,國民黨的反應是緩慢的。相對地,在野的民進黨表現得非常積極,總是積極接觸,將民間的訴求納入他們的政見中。

當第一次政黨輪替,民進黨很快的釋出善意,在參政上,給婦女很大的空間,推出有利婦女的公共政策,甚至請女性擔任副總統,實現兩性共治的政治體系。國民黨還沒有在野的準備,很少邀請婦女團體討論推出進步性的政見。當政治只是政治時,非營利組織能給的政治交換,就非常少了。

其實,在社會運動上是不分藍綠的。婦女團體希望廣納善言,廣為宣傳性別平權的理念,不管是什麼藍的、綠的、黃的、橘的、棕的,都要將婦女權益加以升華。所以,由下而上的民主運動,最受婦女的歡迎,因為在父權的社會裡,婦女都一直在層級比較低的一方。

我希望在政黨二次輪替時,有更多支持國民黨的婦女可以展開監督的力量。監督不是只有外部監督,也可以有內部監督。當我們把票投給一個政黨,支持他,就是希望他能有好的施政表現,就是全民之福。但是在尤美女事件和公督盟事件上,我看到更嚴格的貼標籤文化,使得不同意見的聲音,很困難發出來。

提倡多元文化,增進社會和諧,尊重人權,不管她是本國人、外國人、本省人、外省人,我們都住在台灣,我們還是要以營造台灣這個家為主要考量。台灣是世界的一份子,我們也應該有世界觀,連結世界的進步觀念,引進台灣實施。

展望未來,婦女和其他的社會弱勢團體,應該要更加強論述的能力,也就是要有清楚的核心價值和推動策略。當論述夠清楚時,站在為婦女需求而發聲時,才可以串連更多婦女集結在一起。台灣有很多婦女團體、愛心媽媽、女性勞工、女CEO…..,我們要深入城市鄉間,喚醒更多的性別意識,為這一代和下一代而努力。

綠色,延續經濟的命脈

拼經濟,在現代人的生活裏,經常會聽到的「術語」。

  經濟不斷追求成長,指標不斷提升,其實也帶來物價的高漲。企業家為追求利潤,會降低生產成本,以維繫產業的生存。因此,在全球化帶動之下,我們可以看到提供低工資和低原料成本的國家,漸漸成為世界的工廠。全球化一方面是經濟發展剝削了開發中國家的自然及人力資源,另一方面是遠距運送消耗更多的能源。

【綠色經濟新思維】


近二十年的綠色思潮裏,一直在反醒人類對資源的使用態度,也就形成了綠色消費的動力。綠色消費一定會產生「綠色經濟」。地球的資源,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尤其在這一百年間,人口增加四倍的情況下,如何節約資源,並且物盡其用,以減輕地球的負荷,人類所扮演的角色,益形重要。

  「綠色經濟」就是在創造綠色產品、綠色製程及綠色消費。地球上的人們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一定要學習合理的取用資源。如果大量的開採,大量的耗用,土地來不及孳生人類所需要的原料,資源就會朝向匱乏,甚至消失不見。例如:對於樹木的使用,若沒有節制,則會大量用來造屋、燃柴、紙張...。失去樹木,不但失去原料,也失去「大地之肺」的機能,使得生態受到破壞,氣溫上升。

  最近,有些有遠見的綠色企業,在生產製程中,設計可以使用較少的資源,而製造相同功能的產品。例如:汽車產業減少使用鋼鐵材料,引擎燃料使用氫能源、太陽能等;或是地毯產業可以汰換部分磨損的地毯,回收再加以製成新地毯;或是建造房屋,採用綠建材,並且儘量省水節能,營造生態優質的生活機能。綠色產品所創造的實質潔淨成果就是可以計量的綠色經濟。

  綠色經濟並不是一直在生產製造之間打轉。有些產品使用後,其需要度降低,市場上應有資源循環再利用的機制,讓產品的壽命可以延續再使用。在二手物市場的循環裏,我們見到愛物惜福的消費態度與環保行動。有些書籍、衣服、傢俱不斷地流通;高價位的汽車、房屋也在二手市場裏產生商機;甚至古董傢俱、手飾都是數百年的二手物,年代愈久愈值錢呢!

【綠色消費新商機】

  綠色產品會延展出綠色商機,當我們在行銷產品時,我們就在對目標客戶群做教育宣導,使消費者更能認識產品所帶來的綠色效益。

  從前,有人認為環保是一種「理想」,是理想遠大的有志之士才會做的事。但是,現在在全球面臨氣候變化,溫度升高的現象下,颱風頻增,海洋發嘯,冰山溶解,海平面增高,使得小島國家瀕臨土地淹沒的危機。當地球暖化,受影響的不止是島國,對於大陸國家沙漠化的現象,又何嘗未受到威脅。環境保護,綠色行動,業已成為最熱門的工作。諾貝爾和平獎在2004年及2007年,都頒發給環保工作堅持者,就是對環保行動的肯定及獎勵。

  對於消費者的教育永不嫌多。教育,就是生活價值觀的轉變。透過行銷的手段,使教育轉化為一般民眾的語言。「小即是美」、「少就是多」、「簡約的完美」、「樂活的生活」,現在的行銷哲學,不再是大量促銷,而是在理想的實踐上呈現自我及社群的品味。當某人手上提著幾個裏面裝著物品的塑膠袋,你會了解,他/她的行為很不環保,居然沒有自備購物袋。世界的消費行為在轉變,台灣處在資訊的尖端,很快引入風行全球的「環保風」,帶入更多的綠色商機。

【提升綠色生產力】

  綠色產品的研發,結出綠色產品的果實。綠色生產可以是工業產品,也可以是商業服務。最近,在音樂界,我們就看到了偶像歌手王力宏的CD是採環保包裝,歌曲中也有環保創作,甚至在行銷中帶動使用「環保筷」的風潮。

  生產力是一個團隊的組合,在團隊中只要有人堅持並且說服一起工作的夥伴,整個力量就會散發出來。綠色的產品有其支持群眾,而且在環境危機的壓力下,人數只會增加,不會減少。這是消費力影響生產力,生產力帶動消費力的交叉循環動態經濟。

  北歐是我們認為生活優質、產品優越的地方。由於他們天寒地凍的環境,資源不足,使得北歐人的產品使用非常節約,也因為如此,他們對產品的規格要求就非常高標準。因此,他們能設計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而創造最符合人性的產品。高品質的產品,得到全世界的讚賞,反而可以賣得高價,得到應有的報酬。

  台灣在亞洲國家中,同樣是資源有限的地區。我們能夠創造的空間,不應侷限在滿足這一代的需求,也要努力為下一代儲蓄永續生存的環境資本。這就是我們在發展綠色經濟、綠色消費以及綠色行銷的行動基礎。綠色,是大地欣欣向榮的色彩。在土地上長滿綠色的生機,才能源源不斷地發展永續的環境。

淺談企業社會責任

企業是以營利為目的。當我們說到一家公司很好時,大都以這家公司產品優良,市場銷售情況良好,股價節節高昇,負責人正派,公司繳稅很多,對員工提供很好的福利,甚至品牌國際知名。但是隨著社會觀念改變,企業能賺錢,不僅僅是消費者的付出,也是整個社會提供足夠的資源,才可以賺得利潤。

「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不應該是一個口號,也應該是一個落實的行動。近年來,國際上提倡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 ),就是提醒企業要回饋社會,而這個回饋不是一種施捨憐憫,而是一個責任。所以每年企業在做年度報告時,除了列出財務報表,還要提出為這個社會做了哪些有利益的事。企業的付出會影響社會,社會也會影響到企業。

有一個國際環保公司生產地毯,他們發現經常走動的區塊,地毯容易磨損;但其他區塊卻還可以使用。如果,要換整張地毯,就必須整個淘汰,非常消耗社會資源。於是,他們提供一塊塊的拼裝地毯,磨壞了可以替換;地毯材料還可以再生再製成新地毯,資源一點也不會浪費。

產品本身就能夠提供社會良性循環,當然是非常受到肯定的。然而,企業若撥出一定比例回到社會,以自有盈餘來協助非營利組織,發展社會互相幫助和提升的工作,就會形成另一種循環,變成伙伴關係。企業本來就是以營利為目的,賺錢是天經地義的邏輯,但若是自己賺得飽飽的,只有股東分紅受益,可能造成貧富懸殊的社會,反而可能會發生社會問題。

有些人沒有能力賺錢,並不是那個人懶惰。可能是他的身體先天或後天受到傷害,無法正常工作。例如:「喜憨兒」出生就有異狀,他們也不是自願要成為這樣子。當台灣成立「喜憨兒基金會」想要自立自強,製作麵包糕點,自己販售。美國花旗銀行以企業社會責任的精神來幫助他們,透過公益捐款和無息貸款使「喜憨兒基金會」有一個初創的資源,來幫助更多的「喜憨兒」。

台灣企業這幾年接受國際潮流的影響,不再只是幫助貧困的個案改善生活,而是更提出支持長遠的計畫,改善社會人文環境及自然生態的下滑。為了抗暖化,台積電公司興建台灣第一座綠色廠房,外圍種植兩萬棵植物,每年可吸收四千多噸的二氧化碳,降低氣候溫度。和泰汽車公司為加強道路安全,提供子女獎學金給三年無肇事記錄的優良駕駛。這些企業的成果受到社會的讚揚,他們就會更願意投入社會的關懷,幫助社會變得更美好。

企業受到鼓勵,美好的事情就會不斷的發生。台積電的員工,在假日到台中科博館擔任解說員,將科學知識,傳達給民眾。如果一個企業都認養一個非營利組織,投入財力和人力協助,非營利組織將他們要做的工作更加發揚光大,就必能提升社會的水平。

台灣自從解除戒嚴之後,非營利團體蓬勃發展,紛紛關注到弱勢族群。早期雛妓議題,近期國際人口販運議題,都是阻止弱勢人口繼續被欺負的黑暗面。單親家庭需要協助,不是只有經濟的弱化,可能還有子女照顧的窘迫,或是個人精神的無助。企業如果在組織內照顧員工和關心他的家庭,提供員工托兒設備,聘請合格的幼教老師,就會減少社會問題產生。在企業之外,如能長久關懷單親子女的教養,提供書籍和讀書空間,甚至獎助學金,都能在社會責任上發揮功效。孩子是國家社會未來的希望,照顧需要照顧的孩子,使他們不會失去人生的方向。

企業的社會責任可以創造雙贏,甚至三贏。企業將部分盈餘以責任的心態照顧社會,不論是維護一座公園或照顧一條街道的樹木,社區都將因而受益。空氣品質好,居民身體健康,精神愉快,也可以減少健保費的支出。居民因為感受到企業的社會責任,對企業有信任感,採購物品,也以該企業產品為優先,增加競爭力。

現在的行銷策略,不能再自謀其利益,也要為社會創造利基,讓員工們能受到優質企業文化的影響,達到公司治理的目標。社會不斷在進化,企業本身的存在價值不斷提升,將內部控管和外部加持結合在一起,彼此形成社會網絡。企業就像人一樣,不能離世而獨立,只有自己好,別人不好,走出企業,仍會碰到不良份子的干擾。台灣企業要盡到社會責任,給社會熱情的回報,走到國際上,都會使人欽佩敬重。


★本文已於 2008/03/20 中山教育基金會 刊物發表

夏季節能大作戰

今年的夏天來的特別早!

五月份馬團隊一上任,立即宣布節能減碳的作為。非必要場合,不必穿西裝打領帶,輕裝即可。首長坐車,大車換小車。氣候暖化,現正熱門,許多人都可以說出一套道理,但是不可以說的多、做的少!這是全民的工作,而非只是少數人的任務。

在1985年,全球發生能源危機,當時夜晚的霓虹燈,在晚上11點就要熄滅,以減少能源的浪費。當台灣消極的實施省電措施,德國已經積極著手研發新的能源替代品,現在已經看出有遠見的國家,如何在危機中產生轉機。經過20年,各國都要向德國接洽太陽能和風能的技術。她的鄰近國家,也早做準備,以全球來說,歐盟國家是因應得最好的。

現在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多電器用品。家家戶戶都有電燈、電視、冰箱、冷氣機、洗衣機、電鍋、音響等,這幾年電腦使用普及,它的周邊設備也都要用到電力。所以,即使我們省電再省電,電力的消耗一直降低的有限。

〈省電要樂活有創意〉

善於腦筋急轉彎的人類,正努力運用智慧找出應對能源節省的策略。消極的是節約原則,找出替代品,能省就省。有很多男性用刮鬍刀是電動的,而最好的「無電」刮鬍刀,在省電的要求下,可能又會捲土重來,大量回到消費市場。LED燈具,正在設計量產中,一切要回歸省電原則,因為電費就要上漲,不省不行了。回歸價格因素,以價制量,便宜的電費時代,即將結束。人類會回到儉樸生活,儉樸也可以很快活,就是一種「樂活」。

週末假日,我的朋友帶孩子上圖書館看書,既可以享受公共資源,又可以增廣知識,還可以培養親子關係,一舉好幾得。有些年輕的學子說,她們會約到一個同學家讀書,開一台冷氣,好幾個人共享,也是省電妙招。傍晚時洗澡,儲水塔被太陽曬了一整天,流出來的水是溫暖的,洗澡剛好,不冷不熱。洗完澡,全身涼涼的,被風吹得很舒服,燥熱消除。

省電哲學,人人各有心得。有個朋友用太陽能來煮飯,早上10點開始煮,兩個鐘頭就有飯可以吃了。煮一次吃兩頓,還可以利用太陽公公,幫忙煮綠豆湯,夏天解熱真舒暢。在美洲、非洲都有一些人利用太陽能炊食,台灣正處北回歸線,天時地利都非常合適。全家一起用太陽能來煮東西吃,動手做太陽能悶燒鍋,不但可以觀察陽光的照射角度,還可以用到保存熱能的方法,也是一種科學的實做。

〈油價上漲應變之道出爐〉

面對石油價格上揚,以前汽車加油一公升19元,現在漲到35元,幾乎快要一倍。搭捷運和公車的人數,在今年五月底油價上漲之際,突然增加20%,人們調節生活替代工具的速度,非常快速,不要輕忽人民的判斷力。不管用何種心態面對油價上漲,政策以價制量,強迫大家節約能源使用,都是要受到肯定的。

節能抗暖化,減少碳足跡。現在騎腳踏車上班上學的人增多了,在政府還沒有規劃完善的自行車道之前,各自畫出自己的最佳路線,在小巷大街中穿梭。有的朋友,原本住在台北,每日到竹科上班,現在在新竹租房子,每月房租比汽油便宜。還有人開始搭高鐵或火車通勤,如果客運接駁系統更順暢的話,很多人是不想自己再開車了。共乘(Car Pool)現在也很流行,同路線的同事,以前各走各的路,現在輪流開車,也增加同事情誼。計畫比不上變化,油價一上漲,各種生活的對策都出來了,看起來只有更節約,而不會更浪費。

英國倫敦在節能減碳方面,也有很好的經驗,可供參考。政府端出開車進城要收費的政策,改搭地鐵公車的市民,馬上增加38%,塞車減少30%,市區空氣品質顯著改善。英國的建築師在設計建造房屋時,全都符合採光通風良好,省電設施一流。為減少物料浪費,使用在地材料,木材以可以重複再利用,少用水泥,少產生二氧化碳。

英國比較冷,熱季只有三、四週,家家戶戶不裝冷氣,汽車也沒有冷氣。很熱的時候,就去度假,生活順著氣候而行,皆大歡喜。甚至,還有社區造鎮,運用再生能源,供應社區熱水和暖氣。連英國這麼冷的地方,都要用小風車、太陽能板發電,台灣比起他們,真是太幸運了!

台灣在近20年,環境知識增加很多,但在執行面,一直強差人意。有些人不喜歡改變既有的生活形態,如今在環境和經濟雙重壓力下,不得不接受事實。當氣候變遷越來越劇烈,我們的應變力要更增強。今年六月,雲林、彰化、屏東相繼發生豪大雨,台北菜價高漲一倍。可見氣候的影響,不是局部的,而是全面的。我們不能置身氣候變遷之事外,相反的,我們還要運用在地資源,好好發揮創意,使生活既不降低品質,又能顧及節能效益。節能是一件長久的任務,習慣成自然。利用太陽能,趁這個機會,養好習慣,讓生活就是要節能吧﹗

展開和平與自由的對話:呼應西藏婦女的祈求

在2008年中國即將舉辦世界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前夕,西藏卻發生被中共鎮壓的不幸事件。而此事件中,在中國刻意封鎖下,傷亡人數不可確知。惟知死傷者多數是藏人,少數是漢人。當我們在媒體上看到三十多位西藏流亡婦女,在印度首都新德里搖著西藏雪山獅子旗,向中國大使館祈求和平,相信全世界都對西藏激起同情之心。

婦女在不穩定的局勢中,容易受到迫害。在兩軍戰爭裡,絕大多數都是男性在外衝鋒陷陣,若有傷亡,婦女被迫要擔起家中重擔,原本是兩性合作的情況變成女性單挑,負擔加倍。在此次西藏事件中據估計已超過百人死亡,換句話說,已有上百個家庭正遭受巨變。妻子失去丈夫,母親失去兒子,孩子失去父親,而這個悲劇仍在西藏持續上演中。

自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人民解放軍就進入西藏,雖於1951年5
月簽訂了「十七條協議」,但仍動盪不安。直到1959年3月10日拉薩發生和平起義,也成為西藏抗暴之起始日,迄今已逾四十九年。西藏精神領袖達賴喇嘛也已流亡在外同等的時間。

和平是普世認同的核心價值,人和人要和平共處,種族和種族間也要和平共存。西藏信奉佛教長達兩千多年的歷史,達賴喇嘛現是藏傳佛教的導師,並曾得到諾貝爾和平獎。以此國際聲譽卻不見容於中國,反而處處受到打壓,被污衊為西藏獨立運動的策劃煽動者。中國的說詞受到全世界的質疑,於是中國鎮壓西藏的行動,無一日終止。

在奧運即將舉行的同時,中國受到世人的矚目,但其環境污染和西藏抗暴的嚴重,也攤放在眾人眼前。現在已有部分國家正嚴格思考:是否要抵制2008年在中國所舉行的奧運?

當全世界都從二次世界大戰的陰影中,引領走向和平,尊重當地族群的意願,建構自己的家園。聯合國自1945年成立,創始會員過只有51個,經過六十三年,現在全球的國家數已增加到193個之多,可見國家是不斷切分的。西藏和中國,語言、族群、信仰、文化皆不相同,在中共的壓迫下,爭取自由自主皆不可得。中國應該改弦易策,以武力鎮壓治理西藏,終究得不到民心,反而封閉溝通協商的機制。在外交上,各國同情西藏,經常給予更多的政治庇護和更高的尊崇。

台灣是亞洲民主聖地。在今年政黨二次輪替的選舉中,更受到肯定。台灣支持和平自由的信念已經成熟,在西藏的自由呼聲中,兩位總統候選人在競選期間也明白表達反對中共鎮壓的手段。現在朝野,不分藍綠、族群、性別、年齡都能聲援西藏和平運動。

台灣解除戒嚴二十一年,婦女在民主和人權的思潮中,更能對比「有」和「無」之間的差異度。尤其最近幾年,性別工作平等法、性別平等教育法、性騷擾防治法,在婦女努力爭取之下通過,顧及性別議題的完整,使台灣名列亞洲數一數二的地位。女性要支持女性的人權,而戰爭暴亂卻是婦女人權的擊傷力,呼應西藏婦女的和平主張,使西藏的孩子、父母、妻子都能擁有平和、健康與安全的生活。

台灣婦女不希望孩子只是屬於母親的。孩子要父母共同灌溉成長,社會也把孩子視為未來的樑柱。孩子在還沒有成熟之前,任何人都不能剝奪孩子的幸福權利。
西藏的經歷會讓台灣警惕,面對戰爭的陰暗,我們也正尋求光明的智慧到來。
在遙遠的西藏,宏鐘般的祈福念咒,不就是追求更大的福報?中國在破四舊的文化大革命後,我不知道他們是否能理解佛教因果循環的道理?台灣宗教自由化的程度,或許也是可以給中國更大的啟發﹗

沒有人希望戰爭,但往往是主其事者或掌權者要發動戰爭,以鞏固自己的權勢。在上位者若不能以人民的利益為依歸,反而造成人民更大的痛苦。達賴喇嘛已經向中國領導人表達為了實現和平與穩定而共同配合的意願,以扭轉目前惡化的情勢。我們也希望中國能為了和平而展開和解的曙光,儘速做出和談的動作。慈悲,沒有敵人。婦女期待大大的慈悲,能帶來大大的和平,使西藏更幸福。

★本文已於2008/4/6 台灣和平草根聯盟 刊物發表

青年人:立足台灣,放眼世界

在全球化的帶動下,世界已經變得越來越靠近。每天早上我們吃的麵包,麵粉原料可能來自美國;奇異果可能來自紐西蘭。穿著泰國製的運動鞋,搭乘來自捷克的公車。打開電腦,肯亞、印尼、日本、巴西的新聞接踵而來;電視更是無遠弗屆提供五花八門的節目。世界就在我們的眼前,生活裡衣食住行育樂,全都和世界相連結。

台灣自有資源有限,人口密度高,進口物品的趨勢,越來越普遍。就連石油、煤礦、天然氣、核能,這些能源也有97%來自國外﹗身為年輕的一代,對於台灣的過去來不及參與,但是對台灣的未來卻少不了少年人的聲音。

全球化使得大企業市場佔有率越來越強,當絕大部分國家都買得到可口可樂、麥當勞、耐吉運動鞋、豐田汽車,很多人開始反省:這是好的嗎?因此,在相對全球化的一方,就產生了「在地化」的論點。

台灣有什麼呢?我們可以產生在地化的元素在哪裡?我們該如何與眾不同?大家開始找我們自己的出路了﹗

尋找在地化是一種趨勢。台灣雖然是小島,但農業得天獨厚,氣候溫和,雨水豐沛,四季水果蔬菜,香甜多汁,種類眾多。在小小的土地上,卻拔起4000公尺的高山;四周環海,台澎金馬各有風貌。族群多元,社區凝聚,文化豐富,科技進步。這樣的台灣特色,值得向外國推薦,吸引觀光,發展產業。

年輕人認識台灣,從身邊做起。把自己的體驗,深深思索:我們還能怎樣做,使台灣變得更好?當個人有所體會,付出關懷,心得會增加,自己也就成長了。台灣的教育,近幾年朝向多元方向,不再是死讀課本教材就好,而是創造性思考,連結時代的脈動。當我看到電影「練習曲」,年輕人騎腳踏車環島,接觸台灣人情土地;又看到有大學生不花一分錢,環島一周,勇於接觸陌生人,相信台灣好心人士很多,會伸出助人之手。我想年輕的生命就在勇於創造,接受挑戰,產生信心。

世界並不全然美好,但是我們也要學習承擔:相信別人能走過來,自己也一定做得到。如果自己做不好,就要學習和別人合作,產生一加一大於一的力量。人和人之間要合作,社群和社群也要合作。最近20年,台灣開始重視原住民、身心障礙者、老人、小孩、婦女、勞工、新移民等的社會福利和人權待遇。有能力的人,不斷提供資源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民間社團組織發揮非營利的精神,共同呈獻公益的力量,彰顯台灣攜手共度難關的真心。

年輕人要有樂觀的心情,對自己有信心。走訪他國,接觸不同的文化洗禮,學習尊重別人的思考和做事情的方法。我們要鼓勵年輕人多多和國際友人接觸,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人很多,地球有65億人口,有緣能相聚,真要感激有好因緣。接觸的管道,由年輕人最擅長的網路系統、旅遊、參加國際研討會、打工、求學,都是很好的方式。我在美國唸書時,在圖書館打工,我的老闆不會盯我工作有沒有摸魚,他只要看我的績效,就知道我有沒有認真工作。週末時,經常邀大家去海邊公園烤肉、打排球,吃的東西非常簡單,主要就是聯誼玩耍。工作時努力工作,休閒時就真正休閒。老美很注重私人時間和空間,沒有先約定,不要隨便跑去別人家。

交流,就是從語言開始。為了和國際友人溝通,年輕人要加強自己的語言能力。語言不是只有英文,能說日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都是很棒的。今年,「公民監督國會聯盟」組團去香港拜會立法會,他們的官方語言只有廣東話和英文,我們聽不懂廣東話,只好聽從耳機傳來的英文翻譯,才能瞭解他們說什麼。有一次去韓國,同團有一位女生聽得懂韓國話,而她卻是第一次到韓國,打聽之下,原來她是看韓劇學來的,令人佩服。同樣在看韓劇,用心的人就會有多一重的收穫。

在國際關心的事物上,年輕人要多做功課。近幾年在國際議題上,抗暖化、生物多樣性、永續發展、性別主流化、人口販運、和平非戰……,都受到特別的討論。台灣有些工作推動的不錯,有些還需要加強。年輕人如果有興趣,可以找一個項目,深入研究,未來國際交流才會有深入的討論空間。不論個人的興趣是什麼,在國際上都可以找到同好。互相切磋,彼此勉勵,也可以拉近國家的界線,使地球村的概念得以成形。全球性的思考,草根性的行動,都是提醒年輕人,要腳踏實地,從根做起,在地耕耘,全球連結。

現在打基礎,為明天做準備,未來才會有高品質的生活。每一個階段都有不同的任務,只有做好準備,當挑戰來臨,我們才可迎上前去。以前的道路,前輩已付出努力,未來就要交棒給年輕人了﹗認同台灣,肯定台灣,當國際互動時,才不會讓自己淹沒在巨大的洪流裡,踩不到根與土地。

健康城市 我的家

「走在鄉間的小路上,暮歸的老牛是我同伴,藍天配朵夕陽在胸膛,還有一支短笛隱約在吹響。」最近我的心裡常常迴盪著以前聽過的一曲旋律,呼應著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追求怡然自得,周遭環境舒適,是現代人的夢想。看似簡單,實則不易。台灣人口在1949年時,只有7,396,931人,在2007年底已有22,958,360人,在58個歲月中,人口增加三倍多。

人口增加,所需消費的糧食、住宅、交通、教育等都產生競爭的關係,當資源都向城市集中時,人口也湧入城市。所以,城市的廢棄物增加,住宅成本變貴,交通擁擠,人的壓力增大。1970年時,基本工資每月是600元,現在基本工資是17,280元,可見物價是不斷上揚,工資一直在後面追趕,追求經濟成長,是許多人的目標,同時,也成為一些人的夢魘。我們的錢賺得多了,但我們也付出很多的代價。

曾經,有一位富翁,搭乘飛機到一個乾淨又美麗的湖邊釣魚。他碰到另一位釣魚人。富翁炫耀他賺了很多錢,釣魚人問他,賺那麼多錢做什麼?富翁說:「我可以到美麗的湖邊來釣魚。」釣魚人說:「你賺了很多錢才可以來這裡釣魚,而我每天都在這裡享受釣魚啊!」所以,保持環境的美好,是一種無價的財富,只要不弄髒它,它就是永恆永續的存在。

因為人口變多了,乾淨美麗又舒適的環境,反而需要我們付出很大的努力,才得以維護。

垃圾跑出來了,污染大地,大家都想把它變不見。住家附近如果有很多的垃圾堆,蒼蠅老鼠就會孳長出來,疾病擴散,人就容易生病。有些人會用很毒的藥去殺死蚊蠅蟑螂老鼠,但是,若垃圾不好好處理,用再多毒藥,也是沒有用的。正本清源,我們還是要去減少垃圾的產生。

於是,我們注意到很多人都開始作垃圾分類、資源回收、廚餘回收。還可以使用的東西,不要把它當作垃圾,詢問左鄰右舍,有沒有需要它。或者,可以在社區裡設一個二手物的交流中心,把別人家的舊愛,當作自己的新歡,帶回家好好疼惜使用;也可以定期舉辦跳蚤市場的活動,讓大家一起來尋寶。

其實,最重要的還是要叮嚀:源頭減量。在源頭不要買進那麼多物品,既減少製造垃圾,又可以不要花那麼多錢,一舉兩得,何樂不為?不要看到便宜貨,就想買,請先想一想:我真的需要它嗎?有需要的東西才買,買了以後要珍惜,「物盡其用」不是口號,而是一種智慧的行動。澳洲及紐西蘭,最近十年,推動「零垃圾」政策,全世界都把「零垃圾」作為健康城市的最高目標。

城市要健康,一定要有很多動物植物住在一起。以前,我們只是以人為思考的重點,現在追求生活、生產、生態的環境,就是要考慮美麗共生。這世界如果只有人,就太無趣了。我們要儘量保留動物棲息的家,讓水質乾淨,魚蝦就可以生長;水質若不乾淨,水裡只有細菌。

要讓水乾淨,污水就不要亂倒。所以,城市裡住家的浴室、廚房、洗衣槽裡的水,最好能循環再使用,讓洗米水拿來澆花、洗衣水來擦地、洗澡水來沖馬桶。大家都省水節水又珍水,水也不會水量不足,讓大家都缺水。

森林是水的故鄉。為了把水保存在大地,讓水來蘊育生命,我們更要善待樹木。樹是很多動物的家,猴子在樹上跳來跳去,小鳥在樹梢築巢,蜥蜴在樹洞休息。大樹庇蔭大風大雨,讓樹下的小草可以生長茂盛,成為更多昆蟲的天堂;樹葉進行光合作用,給我們大量的氧氣,吸收二氧化碳。CO2減少也是京都議定書對抗氣候變化的指標。

如果在城市中建立一條樹路,猴子松鼠就會從山上的森林跑到城市的綠林來玩,讓孩子在住家附近的公園就可以觀察到快樂的動物嬉戲;而不是跑到動物園裡,看被關在牢籠裡的動物,無精打采的生活。

會善待動植物的城市,一定會友善所有住在這個城市的每一個人。不論他是男人、女人、老人、小孩、身心障礙的人。人們辛勤努力工作,不就是要追求自己幸福、家人快樂、社區舒適、社會安定?這樣的生活空間需要每一個住在這裡的人相互配合支援。有能力付出的人,要不吝於伸出自己的手,去扶持需要幫助的人,例如走路行動不便的老人、孕婦、使用輪椅柺杖的人,更棒的作法,是修正我們的政策,使之通行無阻。

友善的城市,要考慮對本國人友善,對外國人也要友善,有些人娶了外國人作太太,這個「外籍新娘」,就成為我們的一份子,不論她會不會說我們的話,我們都應該協助她成為新台灣人;甚至尊重她母國的文化,請她帶來台灣,豐富我們的視野。2003年開始,婦女團體認為我們叫嫁到台灣很多年的人,還稱呼「外籍新娘」很不禮貌,現已改稱「外籍配偶」或「新住民」。

台灣人種,原本多元,從荷蘭人來台之前,便已有原住民,後又有不同的人,從不同的地方進駐。台灣可以被稱為「種族多元」的地方,我們有緣在此落腳生根,是我們的福氣,我們一定要珍惜安居樂業的情境,不要惡鬥,破壞安定,讓人從心眼裡不健康。

1996年開始,彭婉如、白曉燕事件發生,讓城市治安亮起紅燈,城市治安頓成焦點。對於無自衛能力的孩童,更應加以保護,因此,動員社區居民,改善社區治安死角,以孩童及婦女的眼光來檢視,務必使得居民沒有恐懼,可以安心行走,在家也不用擔心小偷強盜。眾人心理皆安心,城市才可能有健康。

在邱小妹妹被父親捶打、娃娃車悶死幼兒事件,凸顯孩子要健康長大,大人要多用心。目前台灣少子化的現象,讓政府非常擔心人口老化,但是對於已經出生的台灣之子,我們都不能保障他們健康長大,又怎麼能稱我們的城市是健康的呢?

在禮運大同篇中,明確訓示我們:幼有所長,壯有所用,老有所終,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當我們要營造一個健康的城市,必須在環境健康、治安健康、福利健康、兒童健康,讓每一個環節都扣得緊密。然而這一切的持續發展,都必須靠現階段存活的每一個人,貢獻出自己的關懷雙手。讓我們手手相連,同心協力,來建造美麗健康的城市,而這個城市就是我們居住的幸福快樂的家園。

從婦女的家務工作談起

每年母親節的前一個月,蛋糕店、百貨公司、餐廳飯店、甚至便利商店,開始不斷地提醒:母親節到了。長久以來,婦女最被歌功頌德的角色,就是母親。女性從小就被教育要成為賢妻良母。但是,婦女隨著時代的改變,有些新的思維漸漸被喚醒,婦女也開始思索:女性存在的權益。

一百年前,有階級封建思想。有錢人家的婦女,有家僕伺候,家務都是下人打理;一般平民婦女,在家操持家務。六十年前,台灣婦女在增產報國的觀念下,每個婦女平均生下七個孩子。當「兩個孩子恰恰好」的政策推行時,絕大多數婦女已經每日忙於孩子和公婆之間,分身乏術。婦女身份證上經常被註記的職業都是「家管」--家庭管理。

婦女在就學比例攀升、受教育程度提高、家用品電氣化設備功能增加、經濟自主性升高、以及分擔家中經濟角色的情況下,女性專責在家的人數漸漸減少。根據主計處資料,2005年台灣女性勞動力參與率已達481%,在2529歲的女性參與比例達到高峰,高達777%。但是,結婚生子之後,約有三分之一的女性會辭去工作,其中只有25%會再回到勞動市場。

台灣婦女因為照顧孩子和家人而離開職場,每天幾乎是24小時待命,除了睡覺時間,隨時都會有家務工作跑出來。家庭主婦經常說:「我每天在家工作,付出都沒人看到,但是家裡一亂,大家都看到了。」當孩子還小時,媽媽就像個大跟班,隨時伺候;孩子上學後,如果有參加補習活動,接接送送,也是忙碌不已。如果家中有一位需要長期照顧的人,家庭主婦幾乎不得出門,守在家裡,家務好像無止無盡。有些人覺得做家庭主婦沒有成就感;有些家庭主婦認為孩子先生的成就,就是她們最大的成就。

家庭主婦長時間工作的代價。英國曾經換算家庭主婦的操持家務工作量,應獲得近三萬英鎊的報酬,高於英國人一般平均收入。美國也曾經研究,一位母親每星期平均做家務92小時,若這些工作都交給專業人士來完成,一年約需支付14萬美元。台灣家庭主婦的勞動價值,皆未納入國民所得,但在「家務有給」的原則下,得到丈夫一半的薪水,應是可以接受的。畢竟夫妻共同撐起一個家,有人在家工作,才使得另一個人可以出外安心工作,付出應該是相等受到肯定的。

一般而言,家中若無其他幫手,家庭主婦要出外上班賺錢,是很難的。如果有經濟需求,婦女要一邊工作,一邊操持家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蠟燭兩頭燒」,倍加辛苦。現在受到「家務分工」觀念的影響,有一些男士會幫忙做家事。經統計,75%女性平日要負擔做家事、照顧家人、及教養子女的工作,而男性只有313%。可見家務工作還是落在女性身上,男性要加油了。

有些女性在傳統之外,想經營不一樣的人生。於是,現今當我們在談台灣的家庭形式,發現不再只有傳統的一種:家裡有爸爸、媽媽、孩子,反而已經邁向「多元家庭」的時代。最明顯的情形,可能我們身邊就有「一個人」的家,獨立自主的單身族,自己過自己的生活。台灣女性結婚越來越晚,平均初婚年齡是27歲,而15歲以上有31%是未婚的。單身族比例高,在家務付出的時間就比較少,如果她是經常外食,可能家務時間只佔1小時,簡單整理後,如沒人給她弄亂,家裡就可以維持一定的乾淨程度。對於雙薪卻沒有子女的夫婦,經常被稱為「頂客族」。兩個人的家,家務工作相對單純,如果溝通良好,家務分工情形也較普遍。

家務處理不只是勞動的部分,勞心的工作也是很多的。除了一般家務工作外,有些異常狀況,家庭主婦也要參與處理,例如到戶政事務所辦手續、家族聚會、陪同看病、銀行資金調度、婚喪喜慶協助、孩子學校義工……,雜務也是很多的。曾經聽到一位家庭主婦說:「大家以為我很閒,什麼事都丟給我,其實我很忙的。」

一個對家人沒有愛心的人,是做不出來家務工作的好品質。

「歡喜做,甘願受。」我們一般對無私和樂於奉獻的婦女,都給予高度肯定。然而隨的時代變化,女性家務承擔的角色和期待,也會有所變化。我們可以再一起思索,家務工作分擔,只能歸給女性嗎?進入性別平等的時代,轉變觀念,讓婦女可以活的更有自信,也更會喜歡規劃自主的人生。

★本文 2008/05 已於「女宣雜誌」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