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20日 星期六

推動綠色產品的思維與策略

在八八水災之後,台灣環境的壓力席捲而來,連日山崩、橋斷、水淹、滅村、死亡、失蹤的新聞報導,令人對環境的災難,油生敬畏。台灣面對氣候變遷下的風災水災,首當其衝,不可避免。風水掃蕩後的家園,重建可能尚須十年,但下一個颱風就在台灣身後虎視眈眈,匍匐前進。前有斷垣,後有追兵,痛定思痛,台灣浴火重生,刻不容緩。

這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我們要走向地獄,還是走向天堂?這是我們的選擇,危機就是轉機,這也是希望的開始!

台灣長期以來,就是沒有真正重視綠色的推動,為了發展經濟而將環境放在一邊,讓台灣與世界環境脫節。1971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1972年人類與環境會議在瑞典召開,台灣就無緣與會。戒嚴時期,國人對環境保護鮮少聽聞,1987年解除戒嚴後,為了保護森林不再胡亂破壞,民間團體發起搶救森林的運動。呼籲林務局要保護森林,不要砍伐森林。為了讓國人在每一個角落都可以參與保護森林的運動,環保團體推動使用再生紙,在書桌上、馬桶上都可以保護森林,多多使用再生文化紙和再生衛生紙。主婦聯盟喊出口號:「保護森林就從擦屁股開始!」民間的腳步比政府快,接著在政府採購項目裡要求採用再生影印紙。紙張兩面使用,節約用紙。一波波的運動都是有目的性的保護森林,而且不只是保護台灣的森林,也要保護國外的熱帶雨林。

綠色產品時代來臨

有人強調現在是綠色時代來臨,什麼事物都要加上綠色(Green),例如:綠色會計(Green Accounting)、綠建築(Green Building)、綠色消費(Green Consumption)、綠色設計(Green Design)、綠色能源(Green Energy)、綠色食物(Green Food) ……,從AZ,天下無所不綠。從環境保護的角度來看,綠色思維創新,而且深受重視,廣泛討論,綠色魔力正在全球發燒。從升斗小民的食衣住行,到國家政策前瞻策劃,都不能忽視這一股綠色的力道。

綠色代表欣欣向榮、新鮮清新、生命蓬勃、源源不絕、生生不息。台灣人追求健康的生活,帶動樂活運動,當綠色消費型態的生活方式產生,生產者就開始加快腳步生產綠色產品,提供消費者選擇。或許因為生產綠色產品需要付出比較多的消費單價,但因為消費者會「適量採購」,不見得會付出比較多的消費總額。

這幾年因為食品安全問題,層出不窮,消費者開始選擇有品牌、有標示、有認證的產品。當消費者對產品產生信賴後,他才會安心的消費。從消費端來看生產端,消費者已經建立六個綠色判準(criteria)

第一是原料的取得,是否沒有傷害環境,是否栽種健康。如果稻米生長過程,引進不乾淨的水源,生產出來的米就不健康,消費者會拒絕使用,例如鎘米。如果鴨子吃進不當物質,產出戴奧辛鴨蛋,消費者也會拒絕。

第二是製造過程,是否安全控管,是否使用不當的添加物。最近三聚氰氨添加在奶粉中,造成毒奶事件。兒童玩具含鉛,洗衣粉加磷,白色衣物加螢光劑,造成環境負擔,消費者身體受害。

第三是工廠管理,是否排放污染、消耗能源。對於污染環境的產出物,消費者是非常排斥的,對於石化業、鋼鐵業等監督,一直不敢掉以輕心。製造者如果要消耗許多能源,才能生產,消費者也是要三思的。

第四是運輸是否消耗能源。對於遠距離消耗能源的進口物品,倒不如儘量使用在地產品,能創造在地產業,也是一種在地消費,支持在地產業發展。

第五是使用過程是否安全保證。例如安全帽是否耐撞擊,娃娃推車是否會夾到小孩的手或皮膚。產品的說明及標示,讓消費者看的清楚明白易懂,產品有效期間註記完整,申訴管道暢通,都是能讓消費者安心信賴的服務。

第六是丟棄時是否難以處理。現在資源回收系統已經建立,但若有非資源類物品,就會增加垃圾處理量,甚至會造成傷害,例如石綿瓦。

創造消費、生產、環境、社會的多贏機制

現在消費者的意識和行動已經提升,生產者也要跟進,才不會被消費者淘汰。由於環境議題日漸凸顯,氣候變遷,造成有些地方暖化,有些地方寒化,台灣地區是朝向暖化進行,以致冬天不冷,夏天太熱。台灣科技化發展的方向,家家使用冷氣、電視、錄放影機、音響、電冰箱、電鍋、電風扇、電腦,辦公室的冷氣、照明、電腦、列印機、影印機,使用電力消耗驚人,省電產品有實際上的需求。節能減碳的產品不只能降低地球暖化的速度,也可以實際減少電費開銷。

台灣節能產品有「能源之星標章」、「節能標章」、「環保標章」認證,基本上消費者會儘量採購已經認證的產品,比較有保障。對於台灣最大的買家各級政府和學校,透過綠色採購的要求,這些產品都有不錯的業績。國內的製造商,為了和國際競爭,出口到不同的國家,對於國際規範,逐漸引進國內。歐盟議會及理事會於200576採納「能源使用產品之對環境友善設計指令」即「EuP指令」,提升產品從設計之初,就要有對環境友善的思量。

上帝創造萬物時,讚稱「甚好!」但人不是上帝,我們沒有全能的能力。我們在創造一件物品時,從設計開始就要有全方位的思考:這項產品對人類和環境有何影響。在EuP指令中,明白規定:「進行環保產品設計時,應鑑別產品生命週期各階段之重大環境考量面;應評估各階段之預期能源與資源消耗量、對空氣/水體/土壤之污染物排放量、因為噪音/震動/輻射等所造成之污染、廢棄物之產生量、進行資源/能源回收與再利用之可行性,並將之使用作為設計參數。」如果每件物品都在源頭設計完整周詳思慮,那麼其後的生產、使用、廢棄都被照顧到了!

消費者因為產品設計精良,又對環境友善,使用時沒有負擔,就會欣然選購。消費者如果不放心,在EuP指令中還規範:「製造商應確保可以提供消費者,有關產品永續使用之資訊,在實施措施時,得要求提供其產品生態說明書(Ecological Profile)。」每位生產者也都會是消費者,當全面性規範進行時,大家都遵循此一指令,全民都會受益。指令未來可能會再修訂,如果大家都做到了,規定就可以取消;如果有的人做到了,有的人做不到,就會有制裁出現,以符合公平的原則。

為了創造經濟的奇蹟,人類大量使用環境資源。為了取得燃料能源,全球各地都在挖礦,擷取出醞釀千萬年才形成的煤、石油、天然氣。開採除了讓資源耗竭,也造成土地鬆動,地震風災水患一來,脆弱的環境立即受傷。生活在土地上的人民和生物同樣受到傷害。每次傷害造成,全國付出代價救難,接著物價上漲,經濟節節滑落,少數人受益,多數人受害。

綠色消費中強調適量消費,而且不要消費不需要的物品。設計者和製造者要站在消費端思考:消費者需要什麼?現代人的居家空間都不大,沒有多餘空間來存放物品,所以大量消費已經有些困難,不耐用的產品令人生厭。每週都要丟出一大包垃圾,增加垃圾費用,如果物品又不能分類回收,垃圾包就更大了。所以綠色消費都會要民眾做一個「聰明的消費者」。每位消費者都減少製造垃圾,整個社會可以少建幾座垃圾焚化廠和掩埋場,垃圾處理成本也可以降低。此可謂創造多贏的成效!

建立台灣成為綠色產品大國

台灣在國際社會中,政治外交雖被孤立,但經濟貿易卻非常活絡。當全球颳起環境思維風潮,台灣絕不可以置身事外。從第一次能源危機以來,能源一直都是環境議題的重要主角。台灣能源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從國外進口,我們應該有目標成為國際「節能模範生」。如果政府提出完善節能政策,生產者只生產節能產品,台灣人都用節能產品,台灣不成為節能大國也難!台灣雖是小島國,但一定會成為全世界重視的節能大國!

我們期待從教育著手,從國小開始,小學生都知道能源缺乏的現實面,他在教室和家裡就會落實隨手關燈,不用冷氣,儘量使用自然風和自然光。等到孩子漸漸長大,增強他的辨識能力,學習各國優質的規範,甚至精研環保產品的設計和製造,從生活到事業都可以和綠色生產結合在一起。脫離生活的設計只能束之高閣,甚至在驚呼之後,就沒有下文,其實它已經被淘汰了!

現代人說要落實永續發展的精神,我們知道在地球人口節節高升的現實面上,有其資源不足的困境。回到珍惜資源的態度,實踐綠色生活、綠色生產、綠色消費、綠色產品、綠色包裝、綠色商店、綠色旅遊、綠色旅館,甚至綠色行銷。當全球都往永續地球的目標邁進,每個人都要調適自己的價值觀,善盡地球村民的責任。


(本文使用於2009/12/30台灣環境管理協會‧永續產業發展雙月刊第47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