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4日 星期一

環境棲地破壞了,後代漸漸減少

台灣的人口減少,2009年約有35萬人參加大學甄選入學;同年國小一年級新生入學,約21萬人,可見學生數已經減少很多了。未來大學可能不用考,用申請就可以入學。2009年,台灣出生嬰兒19.1萬人,到達新低。台灣的新生兒一年年減少,讓政府非常緊張。台灣已經成為全世界出生率最低的國家!這會造成新人少、老人多的現象,台灣的勞力和生產力變低的趨勢,將有養不起的未來的隱憂。


〈自然環境破壞影響受孕〉
人類是地球生物的一種。我們在生物界會看到生物瀕臨危機變化步驟,起初是數量變少,後來僅有珍稀存活,再來就是滅種。每年在生物界滅絕的生物,優勝劣敗,數量繁多。但近百年來,消失數量驚人,所以「生物多樣性」不斷被要求,就是希望地上保有多樣生物,互為依存,不要消失太快。
生物會消失,主要是棲地遭受破壞。如果一片濕地,孕育萬種生物,當濕地遭到填平,鋪上水泥或柏油,物種就不見了。如果棲地受到污染,食物鏈不再供應,生物也會消失。如果棲地受到短期壓力,可能洪水、可能乾旱,物種也會無法生存。所以要等到棲地恢復,少數存活的生命,再努力繁殖,再恢復生物族群。這個過程,如以大自然演替來說,可能要花費一段時間。如果是大破壞,需要恢復的時間就要非常長久。
台灣最近幾年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遭受到很大的壓力,我認為這是新生命無法增加的原因。
台灣這些年自然環境破壞嚴重。從去年88水災的例子,土移水淹,大家深切感受到大地的威力。一次水災,一次乾旱,讓土地收成不好,生命就會顯得脆弱。再加上水質遭受污染,河川裡大量的化學合成洗潔劑,農藥殘留,近又發現藥品的抗生素成分增多。此讓大家每天飲用的水質不佳,累積在人體內的污染數量增加,以致莫名其妙的生病,讓人身體健康風險增加不少。有人研究,環境因子帶來的精蟲數減少,也是不孕症的原因之一。
〈社會環境增加年輕人壓力〉
新生兒可能從母親帶來的環境危害因子移轉,日益增加。例如,三十年前,發生在台灣中部的米糠油事件,證明是遭受「多氯氟喃」污染,這是世紀劇毒「戴奧辛」的一種,目前無藥可醫。經過這麼長的時間,第二代出生,調查發現母親身上「多氯氟喃」的成分減少,孩子身上有此成分。這些環境污染的情形,可能造成母親不孕,也可能造成新生代成長過程中的壓力。
社會環境的惡化,使人經濟壓力增加。年輕人落入22K族,就是每個月薪資2萬2千元。因為每個月薪水少,不敢結婚,甚至不敢生孩子,養孩子的負擔沈重。再加上社會治安不佳,父母要拼生計,實在沒有餘力來生養小孩。以致現在新生兒的母親中,三分之一是35歲以上,可見晚婚晚生已是趨勢。如果40歲前未生小孩,越到高齡,越不易受孕。台灣女子單身數增加,甚至有些打定目標,成為不婚族群。有些男人在台灣找不到合適結婚對象,迎娶外籍配偶,導致現在新生兒中有七分之一,其母是外籍配偶。在生態界,會有物種經由鳥類傳遞而移動,跨國婚姻是人口跨國移動的原因之一。
單身人士想要收養小孩,但在認定家庭狀況時,就會被排除。因為一般以為,單身家庭是不正常的家庭,小孩不能在沒有爸爸或媽媽的家庭下長大。其實這些觀念應該受到修正。已結婚的人,可能會因離婚或喪偶變成單親家庭,獨立撫養小孩。但如果單身而有能力照顧小孩者,不能收養小孩,以致未婚懷孕者的小孩就不能出養,選擇墮胎,造成人類新生兒提早夭折。
在現代社會,家的觀念應該是多元的。結婚兩人可以成為一個家,單親也可以成為一個家,單身也可以成為一個家吧!所謂核心、正常、美滿家庭的認定,也要走出傳統的概念,重新定義。如果社會觀念不改,不能在這樣社會環境認可的人,會非常不快樂。不快樂的人,怎會想要擁有健康快樂的下一代呢?生命的延續,是要充滿希望的,如果失望大於希望,下一代就會出不來。


(本文刊登於2010/07/08 大紀元日報)

沒有留言: